記憶里,兒時家門口是一條泥濘小路,卻也是通往全村唯一一條主干道路,成堆的稻草像小山似的堆在路邊,豬圈牛圈都在路邊。下雨天,路上全是坑坑洼洼的水坑,又或者是水漫金山的常態,而村里人早已習以為常,皺著眉頭像過河一樣趟過,只有頑皮的孩童歡快地踩著稀泥玩耍,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玩具就是馬路上一個個小水坑和河里游來游去的小魚。
后來,門口修起了水泥路,不夠寬闊,但也夠用,各家各戶添置了新家電,彩色電視機是首選。一到晚上,路邊的大樹下,成群結隊的人聚在一起納涼閑談,聊聊家門口的趣事、喜事。再后來,路開始了翻倍的拓寬,交通更加便捷,路上不時穿過的是小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和各種實用的農機車;路邊整齊劃一的小洋房亮麗又顯眼,房前屋后不見了雜草土堆,各家各戶都有垃圾桶統一歸置,有專人清理,院落里不再雜亂無章,陽光撒進屋子里更顯家家戶戶窗明幾凈。
如今,新農村,新面貌。通向各個小組的每一條道路都變成了水泥路,兩邊還種植了很多美麗的花草。健身小廣場、籃球場更是給村民的休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白天出門怕被偷,晚上出門怕被搶”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村里的路口都裝上了高清監控,路邊幾十米就有一盞路燈,晚上出門再也不會黑漆漆的。而家門口的這條路有了名字——峽山路,一頭是105國道,一頭是老百姓。新鋪的瀝青路面平整光滑,道路黑化、路肩種植花花草草、架設護欄,老百姓出行更方便更安全。村里有一幢幢整齊排列的房屋,干凈整潔的環境,漫步其間,來往居民笑臉相迎,禮貌問好,盡顯和睦之風。這不僅是一條方便百姓日常出行的道路,更是一條打通方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方洲村推動農村公路的發展與沿線配套設施、企業入駐、鄉村旅游等的建設一體推進,推動實現“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整潔寬闊的鄉間致富路,展現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鋪下的是路,連起的是心,通往的是富。(城西鄉 張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