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凈整潔,樹木綠意盎然,墻繪栩栩如生……時下,走進城西鄉,一幅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城西鄉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不斷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解鎖鄉村振興密碼,讓群眾生活越來越甜。
產業“添金”,下好興村富民“一盤棋”。緊緊圍繞“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雙輪驅動、融合發展,打造健康食品新高地,建成縣城后花園”的總體思路,始終堅持抓項目、促發展、促增收,按照既定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完善重點項目儲備機制,聚焦產業融合、平臺建設、試點示范等領域,助力農業產業全面升級,在交通主干道沿線打造連片優質綠色水稻種植基地,建成稻蝦、藺草、茶葉、紅心獼猴桃等四個千畝特色農業基地,打造城西鄉產業發展金字招牌。積極推行“黨建+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面盤活集體資產、資源要素,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繼續發展一村一品,加速產業布局,帶動產業鏈延伸,分村研究各村的重點產業發展項目,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投入資金200萬元,集旅游、采摘、美食為一體的“印象涼亭”田園綜合體,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約10萬元,推動九井溪省級森林公園登山健身步道、龍潭谷瀑布等生態旅游建設。全鄉形成幸福村等5000余畝稻蝦種養、涼亭村等150畝紅心獼猴桃種植的特色產業格局,切實走出強村富民新路子,實現村集體經濟、村民收入“雙增長”,通過進一步深層次謀劃,力爭2023年所有村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新突破,增強群眾幸福底色。
黨建“飄紅”,推進鄉風文明“一片好”。充分發揮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鄉村振興夜校、道德大講堂等陣地優勢,結合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以積分制作為推進鄉風文明的重要突破口,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平臺,派發“信用訂單”,讓群眾主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依托鄉新時代文明實踐1個所、6個站、6支“四傳”志愿服務隊伍,舉辦九井溪旅游文化節,將鄉風文明教育與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培育踐行主流價值、注重養成文明習慣、豐富活躍文化生活等工作,大力提倡群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弘揚孝道、尊老愛幼、扶殘助殘、鄰里和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星級文明戶、道德模范、城西好人等評選和表彰活動,讓廣大干部群眾感悟道德力量。2022年以來,共開展鄉風文明類微宣講120余場,評選出“好婆婆”“好媳婦”等36人,“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30余戶,真正讓文明鄉風吹遍每個角落。
生態“增綠”,勾勒宜居宜游“一幅畫”。以“林長制”“河長制”為抓手,持續跟進松材線蟲病防治,生態護林員常態化開展巡山護林,緊盯清明等重要時間節點,堅決扛起森林防滅火責任。強化“水岸同治”,落實龍潭河、方洲河水系治理,加大沿河水域垃圾打撈力度,實現“一河一長”,治理沿河污染源,動態做好水質監測,持續推動增綠擴量,提高生態建設水平。支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等,依托省級熙岸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著力提升105國道沿線、界五公路、峽山路等綠化美化水平,守住生態紅線,持續提升沿路、沿河景觀,整合生態桃園、綠色茶園,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完成營造林工程項目面積4900畝,義務植樹6.77萬株,新建義務植樹基地一個,努力實現生態改善和綠色發展“雙贏”,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城西鄉 楊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