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三玉,女,漢族,1952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是太湖縣糧食局一位退休職工。
事跡簡介:
從父親離開的那天起,她就挑起了照料癡呆癱瘓姐姐的重任,生活貧寒時,她不曾彷徨,姐姐病重時,她不言放棄,她用30多年的關愛,帶給姐姐無限的愛和感動。
劉三玉是太湖縣城西鄉方洲村庫東組人,其姐姐劉小玉出生于1942年9月,因天生癡呆癱瘓,生活無法自理,是一位五保戶老人,劉三玉在其雙親去世后就將自己的姐姐接到家中居住, 33年來,她照顧姐姐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力親為,無數個日日夜夜地堅持,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從父親離開的那天起,她就挑起了照料癡呆癱瘓姐姐的重任,生活貧寒時,她不曾彷徨,姐姐病重時,她不言放棄,她用30多年的關愛,帶給姐姐無限的愛和感動。
她以恒久的平凡,書寫了一行孝老愛親的美妙詩句,她以好妹妹的言行,唱響了一曲淳樸善良的摯愛真情,孝老愛親楷模,劉三玉當之無愧。
劉三玉,女,1952年5月出生, 于1970年婚嫁到樹林村成家落戶,是太湖縣糧食局一位退休職工。
劉小玉,女,1942年9月出生,一出生就天生癡呆癱瘓,生活無法治理,一直是靠父母養大成人,現在是方洲村庫東組五保戶。
以上二人是方洲村庫東組的一對姐妹。劉三玉說:“33年前,自己的父親病逝,雖然30多年過去了,但我依然清楚的記得父親去世時的那一刻期盼與不舍的眼神,父親用顫抖的手拉著我,在我耳邊輕聲說:“不要放棄姐姐,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好姐姐。”從那時起,我心里發誓,一定將姐姐照顧好。從此照顧癡癡呆呆、生活無法治理的姐姐的重擔落到了劉三玉肩上。在愛人的大力支持下,她把姐姐接過來一起居住,剛開始的時候,姐姐因不適應新環境,每天都大小便在床上,桌子上的生活用品都被她弄到地上摔碎了,并且每天大聲咆哮,吵得鄰居們都睡不好覺,為了讓姐姐早點適應新環境,她請了一個星期的假,經過每天耐心的疏導、溝通才得以讓姐姐慢慢適應,從那時開始,劉三玉開始了每天“二點一線”的生活,家、單位,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無論寒冬還是酷暑,無論自己有多辛苦多疲倦,甚至自己病重了,她都在堅持,無數個個日日夜夜,他堅持每天給姐姐送飯、喂飯、洗衣服、照顧起居,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尿不濕,后來市場上有能買到尿不濕才讓她輕松點。除了每天要給姐姐做飯、送飯、喂飯之外,他還要每天為姐姐做康復訓練,按摩,扶著她走路……只要有利于姐姐康復,她都會竭盡全力的去嘗試,而且親力親為,每天清晨早早的起床,推著姐姐到公園里透透氣,看看風景,然后回家做早飯。每天中午一下班就趕回家燒飯,喂飯完畢后就準時給姐姐按摩,擦洗身體。
記得有一次,她因為太辛苦,加上自己工作忙,孩子讀書需要照顧,她請來一個護工照顧姐姐,剛開始姐姐沒什么不適應的,一個星期后,姐姐突然大反轉,不愿意接受護工照顧,還經常鬧脾氣,摔壞很多東西,嘴里還經常念叨,可能是習慣了姐姐照顧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請過護工照顧,并不是護工照顧的不好,而是她覺得自己能給姐姐帶來安全感,而且她在一旁可以跟姐姐進行交流,一邊按摩,一邊嘮叨“聽話啊,不要亂動,聽我的口令運動才能好起來,好了就可以下地走路了”,她相信姐姐能感覺到自己的用心良苦,30多年來,姐姐也習慣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她的細心照料下,姐姐極少生病。不僅如此。在工作上她也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情況而要求享受特殊的待遇,從來沒有因為家庭原因而影響工作。
有人問他,是什么讓你堅持下來的?就沒有想過把你姐姐送進福利院嗎?她說:“姐姐雖然是這樣的情況,但也是我父母的心頭肉,我也舍不得不管,我作為妹妹,就要盡到一個妹妹的責任,現在自己退休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照顧她了”。話很樸實,但意味深長,30多年來,她做到了,而且是那樣的樂此不疲、夜以繼日的堅持著。醫生曾告訴她,劉小玉這種先天性的癡呆、癱瘓病要治愈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沒有什么藥物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只能靠長期的康復訓練,除非是奇跡出現,其實她也知道,但她一直默默地守護在姐姐身邊,每天堅持自己給姐姐做飯、送飯、做康復訓練,她說即便沒有希望也不會放棄,她堅信自己對姐姐的愛,姐姐一定能感受得到,她相信通過自己的善良和堅持,能讓姐姐更好的安享晚年,父母也一定會為她的善良感到驕傲的。
大愛無言,真愛永恒,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她30多年如一日的耐心、細心,讓這份親情的港灣保持溫馨,她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堅持著,那是愛的堅持,責任的堅持,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不拋棄、不放棄”的諾言,劉三玉同志為傳承良好家風,助力脫貧攻堅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新時代女性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