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聶咸維,男,中共黨員,1969年10月出生,太湖縣牛鎮鎮禪源村村民。
事跡簡介:為了家鄉的綠水青山,聶咸維舍棄在城市發展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先后承包了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多個項目,完成千畝荒山植樹造林。他帶領“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次又一次往返到山腳挑水澆灌,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做出貢獻。汛期時他總是沖鋒在前,第一時間組織協助轉移安置工作。十年如一日,他始終堅持幫助照顧五保老人,永葆黨員本色。
正文:
荒山披綠的“造林先鋒”:以十年堅守繪就生態畫卷
夏季時節,當蔥郁的草木爬上山嶺,聶咸維扛起鋤頭又上山了。行走在枝繁葉茂的千畝林地里,濕潤的空氣彌漫著茶樹的香氣。深一腳淺一腳踩在落葉叢中,聶咸維像往常一樣,為新栽的茶樹培上新土,修剪掉斜葉歪枝。
十多年前,由于樹林大片被毀,幾乎是山山“和尚頭”,處處“光溜溜”,他每天看著滿山的荒草犯愁:如果能讓這些荒山重新披上綠衣,那該多好呀!于是他先后承包了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多個項目。砍刀、鋤頭、背簍是他一天的行囊,開荒、育苗、挖坑是他的日常。孤木難成林,要想把更多的荒石山變成“綠色海洋”,單靠一兩戶人家種樹是不行的,聶咸維在造林之初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他的耐心勸導下更多的農戶加入了造林隊伍,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聶咸維帶領下一次又一次往返到山腳挑水澆灌,精心呵護每一棵樹苗。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棵棵小茶苗掛滿了沉甸甸的茶果,千畝荒蕪的山坡穿上了希望的“綠裝”。
當一叢叢、一排排的新綠如約而至時,一個個繁忙的身影活躍其間,揮锨、挖土、栽樹、澆水……向綠而行的種子逐漸灑滿了牛鎮禪源大地。十年風餐露宿,歲月鐫刻著他勇往直前的開拓、無怨無悔的堅守、竭盡全力的奉獻。十多萬棵樹苗,從形單影只到數以萬計,大地記錄著所有發生過的孕育、枯敗、重生、茂盛。嫩綠的枝干長成蒼勁的大樹,點點綠色匯聚成滔滔綠浪,綠海浩瀚描繪出美好生活篇章。如今,這些樹林已經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大家也從中獲得了可靠的收入。
鄉親身邊的“暖心親人”:用真情守護鄰里溫情
“他是個閑不住的‘熱心腸’,有啥事,找他準沒錯!”提起聶咸維,禪源村的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在太平組,聶咸維的名字幾乎成了“靠譜”的代名詞。誰家遇到了難處,哪戶發生了糾紛,只要他聽說了,準會二話不說,放下手頭的活兒趕去幫忙。他總說:“鄉里鄉親的,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誰還沒個需要幫忙的時候!”
作為太平組的組長,聶咸維心里始終裝著一本“老人賬”。組里的五保老人、獨居老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健康狀況,他都了如指掌。老人們身體不舒服,他比誰都著急,二話不說就開車送醫;遇上雨雪天氣,別人往家里躲,他卻往老人家里跑,看看屋頂漏不漏、柴火夠不夠、飯菜熱不熱。除了日常照料,聶咸維還特別關注老人們的精神需求。逢年過節,他總會組織村里的年輕人一起給老人做家務、嘮家常;天氣好的時候,他扶著腿腳不便的老人到村口曬太陽,陪他們下棋、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
在聶咸維看來,關愛老人不僅是責任,更是一種傳承。他說:“誰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們現在對老人好,以后年輕人也會對我們好。”如今,禪源村太平組形成了“尊老、敬老、助老”的好風氣,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處處洋溢著溫暖與和諧。
危急時刻的“紅色脊梁”:以擔當筑牢防汛防線
汛期來臨之際,聶咸維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守在防汛一線。暴雨來襲時,他總是沖鋒在前,毫不猶豫地投身到搶險救災工作中。面對湍急的水流和潛在的危險,他第一時間加入村里的志愿者隊伍,帶領組內志愿者迅速行動,對轄區內的溝渠、堤壩進行全面排查,確保每一處隱患都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并協助村委會妥善安排轉移路線和安置點,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聶咸維深知防汛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總是親力親為,挨家挨戶走訪村民,仔細察看房屋安全情況,耐心詢問村民的需求。對于年邁體弱的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群眾,他更是格外關心,反復叮囑他們注意安全,并詳細講解防汛避險知識,確保每一位村民都能在災害來臨時保護好自己。 偶爾遇到個別村民的抵觸情緒,他也始終面帶微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厭其煩地上門勸導,用真誠和耐心贏得他們的理解與配合。
是荒山披綠的“造林先鋒”,也是鄉親們的“暖心親人”,更是危急時刻的“紅色脊梁”。聶咸維以實際行動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共產黨人的初心,就藏在這一鍬土、一棵苗、一次挺身而出之中。如今,連綿的綠浪不僅搖曳著生態的希望,更涌動著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見證著一名基層黨員對腳下土地最深沉的熱愛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