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步履蹣跚,卻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三代人的生計重擔;她溝壑縱橫,可渾濁的雙眸中始終流露著慈愛與堅韌;她本該安享晚年,卻在最需要被照顧的年齡默默照顧著患病的兒媳,她就是太湖好人辛代娥,在7300多個日夜中,用一勺溫粥、一句鄉音、一夜苦守,牢牢撐起了這個簡樸又溫暖的家。她被評為2025年第一季度“太湖好人”。
凌晨的劉畈山上,薄霧彌漫。77歲的辛代娥如在寂靜中悄然起身,來到兒媳潘秀平的床畔,輕輕呼喚著她,小心翼翼地擦拭兒媳的臉龐、脖頸,每一個動作都輕緩如羽。接著,又端著一碗熬得軟爛黏稠的米粥,吹散熱氣,一勺,再一勺,耐心地送到兒媳嘴邊。做完這些,她來不及休息,匆匆扒幾口冷飯,一頭扎進田間。兒媳婦身邊片刻離不開人,辛代娥便將她安置在田埂邊的樹蔭下,自己則轉身走入灼人的烈日之中。插秧、除草,汗水浸透她單薄的衣衫,瘦小的身影在青綠的秧苗間起伏。兒媳婦坐著時而躁動不安,辛代娥不時抬頭望一眼,又柔聲安撫幾句,手上的農活一刻不曾停歇。這些普通人為之動容的瞬間,對于年近八十的辛代娥而言,早已習以為常。
這段沉重又深厚的婆媳緣分,要從2003年說起。九十年代的艱苦歲月中,丈夫猝然去世,撫養兩個孩子重擔都落在辛代娥一個人身上,當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小兒子遲遲未能成家成了辛代娥最大的心病。后來,患病的潘秀平經人介紹踏入這個貧寒之家,當時,辛代娥比誰都清楚,這對于這個生活拮據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然而,苦命人憐惜苦命人,她眼中沒有嫌棄,只有深深的憐惜和一份毅然扛起的責任。“既然進了這個門,就是一家人,再難我也不會丟下她!”這句從心底迸發的承諾,兒媳或許永遠無法理解,婆婆卻用整整二十年的光陰,一筆一畫,刻骨銘心地踐行著。
獨自照料這個“孩童般”兒媳的日子,遠比辛代娥預想得更為艱辛。兒子外出謀生,年邁的她成了兒媳唯一的依靠。“她沒有爸也沒有媽了,我不能對她發脾氣啊……”說到此處,老人的眼中泛起淚光。悄悄抹去眼角的淚光,辛代娥轉過身,臉上又漾開溫軟的笑意,像哄最心愛的孩子般,為潘秀平擦拭、洗漱。“你看你呀,本來該是你幫我洗的,現在倒要我幫你咯……”心中那一點點微不可察的委屈,便在婆媳間這帶著淚痕的打趣逗弄中悄然消散。潘秀平聽不懂,卻咧開嘴笑了;看著兒媳的笑臉,辛代娥緊鎖的眉頭也終于舒展,跟著笑了起來。
這般情景,孫女郝玲芳從小看到大。 自記事起,奶奶便是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媽媽。待她長大后,想搭把手分擔,奶奶總會擺擺手:“這些你做不了,去看書要緊。”剛剛把孫女“趕”去學習,辛代娥自己便立刻投入到永無止境的家務與農活中。插秧、收割、喂養家畜……繁重的勞作在她本已枯瘦的手上留下道道裂口與厚厚的老繭。縱然命運的重擔如山,在她那雙布滿風霜的手下,自家小菜園依然青翠欲滴,生機盎然;簡陋的廳堂窗明幾凈,井然有序;就連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兒媳,在婆婆悉心的擦拭與換洗下,周身上下也總是清清爽爽,干干凈凈。朝夕相處,耳濡目染,郝玲芳比誰都清楚這整潔與安穩背后,奶奶付出了多少無聲的汗水與辛勞。在縣城讀高中的她,心中最深的牽掛便是深山里的奶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讓奶奶能真正歇一歇,過上好日子。”郝玲芳的話語里,滿是心疼。
二十載寒來暑往,七千次日升月落。辛代娥,這位瘦小佝僂的農婦,以凡俗的血肉之軀,在生活的塵埃與泥濘中,一磚一瓦,一粥一飯,筑起了一個堅實而溫暖的“家”。她以超越血緣的無私大愛,詮釋了人間最樸素也最珍貴的情感真諦——那深植于生命土壤的責任如磐,那在逆境中依然頑強的靈魂之光。
這束從苦難深處倔強生長的微光,不僅溫暖了郝屋組那方小小的院落,更映亮了人心深處最純粹的善良,“她肩上的擔子那么重,卻那么堅強,她是我們全村人的榜樣。”“辛婆婆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我們更要向她學習,好好對待家人和身邊人。”這些肺腑之言,宛如涓涓暖流,在鄉間阡陌無聲浸潤、傳遞,匯聚成一片深沉的回響——這是一個好人故事所激蕩起的,最真實、最質樸、也最持久的心靈共鳴。 (記者:王 璇 詹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