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安徽職業技術大學軌道交通學院與現代商務學院 17 名師生組成的 2025 年暑期 ““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深入太湖縣開展非遺技藝體驗、文化藝術實踐與社區服務活動,以實踐步履丈量傳統文化魅力,以青春力量服務基層發展。
實踐團首先抵達汪協泰食品廠,沉浸式體驗省級非遺手工麻餅制作技藝。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師生們觀摩了揉面、包餡、烘焙等傳統工序。面團在匠人手中翻轉成團,芝麻餡料裹入其中,經炭火烘烤后金黃酥脆,香氣四溢。學生們親手嘗試揉制面團,感受面粉與掌心的溫度交融,當新鮮出爐的麻餅入口時,酥脆口感與香甜內餡讓師生們在味覺體驗中讀懂了傳統工藝的魅力。
“參與‘三下鄉’,體驗手工麻餅制作,老師傅們耐心地教我們揉面、包餡、烘焙,看似簡單的步驟里藏著代代相傳的巧思,那一刻真切感受到非遺不僅是技藝,更是匠人們對傳統的堅守。”學生胡欣睿感慨地說道。
走進縣美術館,在工筆畫與掐絲琺瑯的藝術世界中開啟跨界體驗。在國畫展區,師生們駐足欣賞工筆畫的細膩筆觸,感受傳統繪畫 “以形寫神” 的美學精髓。隨后,美術館老師以 “掐絲琺瑯” 這一古老工藝為切入點,生動講解了其從宮廷御用到民間傳承的歷史脈絡,并演示了掐絲、點藍等核心技巧。學生們手持美術館贈送的工具,嘗試將銅絲彎折成花紋,填入彩色釉料制作掐絲書簽。這場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美育的實踐課,讓學生們在動手操作中領略了古代工藝美術的智慧結晶。
在東園社區愛心驛站,“三下鄉”的大學生們化身 “安全講師”,以精心制作的 PPT 為載體,結合動畫案例與互動問答,向社區兒童系統講解防溺水 “六不準” 原則、電信詐騙常見話術等暑期安全知識。當講到 “陌生鏈接不能點” 時,大學生通過情景模擬還原詐騙場景,引得孩子們爭相舉手搶答。活動中,實踐團成員為每位兒童贈送文具禮包,并與孩子們交流,展示大學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景,分享社團活動趣事。現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歡聲笑語,年輕大學生與社區兒童在輕松氛圍中搭建起跨代溝通的溫暖橋梁。
據悉,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為期 5 天,涵蓋產業調研、紅色教育、鄉村振興等多元維度。實踐團活動期間走訪了我縣多個高新技術企業,在生產一線感知功能膜材料產業的科技活力;赴劉畈鄉劉鄧大軍會議舊址,在紅色舊址前感受革命先烈的崢嶸歲月;走進大石鄉與晉熙鎮的鄉村產業,運用電商專業知識助力農戶直播帶貨。
正如現代商務學院團總支書記丁潤青所言:“此次的行程非常充實,我們帶領著15位同學來到美麗的太湖縣,走訪了太湖縣的一些高新企業,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感悟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在七一建黨節的當天,我們來到了太湖縣的紅色革命基地,為同學們上了一場行走的思政課,大家在實踐中感悟革命初心,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足跡遍及太湖縣非遺工坊、美術館、社區及企業產線等地,在體驗傳統技藝、感受文化魅力、開展公益服務與調研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將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深度結合,既以專業視角洞察地方產業發展脈絡,又以青年力量激活傳統文化傳承路徑,在服務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書寫了新時代大學生知行合一的成長答卷。(見習記者 許思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