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畈鄉,一段“升米斗情”的紅色往事,跨越七十余載時光,依然在大別山深處傳頌。它不僅是軍民魚水深情的歷史見證,更成為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引領著劉畈鄉在新時代以文化鑄魂、以傳承賦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烽火往事:一升米鑄就軍民同心
1948年農歷二月,原中共太湖縣委書記許少林率部隊到洪河新屋,百姓誤認國民黨軍后紛紛躲上山。14歲的胡德民辨出是解放軍后,喊回鄉親。23戶人家用升子、斗湊來百余斤米。當炊煙第一次在戰亂中的村莊升起,軍民之間的信任早已超越了糧食的重量。解放后,縣里還米錢,多年過去了,許少林書記還記得當年在洪河新屋借米的事,“一升米、一斗情”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精神地標:思政課堂上的初心傳承
劉畈鄉“升米斗情”的精神內核與劉家畈會議舊址的紅色資源深度融合,打造成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在劉家畈會議舊址,一組以“軍民互助”為主題的雕塑群巍然矗立:解放軍戰士俯身接過老鄉遞來的升斗,老人顫抖的雙手捧著糧食,孩童踮腳張望的神態栩栩如生。每到開學季或重要節慶,全鄉中小學師生都會在此開展“沉浸式”思政課——學生們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雕塑前朗誦胡金貴的口述回憶,用情景劇再現“籌米支軍”的場景。
“當年爺爺奶奶們用升斗攢出的不僅是糧食,更是對共產黨的信任。”中學生講解員小胡的話語,道出了新一代對紅色精神的理解。這種“舊址現場講黨史、雕塑群前悟初心”的教育模式,讓“軍民魚水情”從歷史課本中走出來,成為觸動心靈的精神洗禮。
文化破圈:情景劇里的時代回響
為讓紅色故事“出圈”,劉畈鄉聯合專業文藝團隊創作沉浸式情景劇《半袋米》。通過“蘭花救傷員——長貴誤會——身份澄清——贈米支援”的微觀故事,串聯起土地革命時期軍民互信、階級覺醒、革命傳承的宏觀主題。劇中“半袋米”既是物質匱乏的縮影,更是軍民情感的紐帶;“嫁衣布”“陪嫁被”的犧牲,則以具象化的方式詮釋了“人民群眾是革命勝利之本”的深刻內涵。全劇以樸素的戲劇沖突,勾勒出紅色政權得以存續的底層邏輯——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
從烽火歲月里的“升斗相濟”,到新時代的“文化興鄉”,劉畈鄉用實踐證明:紅色精神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激活鄉村發展的“金鑰匙”。當一升米的故事化作雕塑上的永恒定格,當一斗情的溫暖通過情景劇傳遞四方,這片浸潤著革命熱血的土地,正以文化為媒,續寫著“軍民同心、鄉村同興”的嶄新篇章。(徐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