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大別山腹地,革命老區劉畈鄉正書寫新時代的文明篇章。一盞紅軍馬燈照亮家風傳承路,一張“文明積分榜”激活鄉村善治,一方文化舞臺唱響幸福生活。
紅色基因“活”起來!
斑駁家書、耕田犁耙在紅色家風館“說話”,孩子們化身“紅領巾講解員”,重走紅軍路、排演《半袋米》情景劇、朗誦鄔木匠的故事--《刻刀上的黎明》。革命精神融入“行走的思政課”--村規民約上“節儉辦宴”格外“耀眼”,余嶺組一首《家風頌》廣為流傳,馬畈村志愿服務兌積分,紅色研學年超3000人次!
文化種子田間開!
夜幕下的清平村廣場燈火通明,非遺剪紙巧手翻飛,黃梅戲《打紅梅》鄉音繞梁。“農閑不再湊牌桌,月月都有新戲看!”汪大爺的笑聲里,“訂單式”文化服務讓剪紙班、陶笛課走進田間。
“紅馬甲”暖透山鄉!
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墻上,志愿足跡閃閃發光,防火隊巡護青山,技術員指導茶農,義診隊叩響空巢老人的門。“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收集民意顯擔當,300場服務惠及萬人——采茶季有“安全護航”,留守兒童有“希望樂園”,文明在指尖傳遞溫情。
小積分撬動大文明!
“過去比排場,如今比積分!”洪河村朱大姐點贊村口“紅黑榜”。全鄉推廣20項文明指標:環境整治+1分,孝老愛親+2分……2024年1.2萬次積分兌換覆蓋80%家庭。紅白事規模減六成,潘常林4000個日夜守護病榻丈夫的故事被收錄進好家風典型案例,作為“好人”事跡進行宣傳。
從紅色家風的諄諄教誨,到積分榜上的爭先恐后;從非遺剪紙的巧思飛揚,到“紅馬甲”的步履不停。劉畈鄉用實際行動作答,文明,是馬燈下的薪火相傳,是田間地頭的歡聲笑語,更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底色!(黃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