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別山南麓的紅色沃土上,北中鎮創新打造“觀紅色基地、讀紅色典籍、看紅色光影”的“三紅”課堂品牌,以沉浸式體驗、浸潤式學習、實踐式淬煉為支點,構建“鑄魂—礪志—賦能”三維黨員教育體系,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黨員隊伍中迸發出澎湃動能。
紅色基地尋初心:在歷史現場鑄黨魂
吳氏宗祠的青石板上,至今留存著紅二十八軍整編時的斑駁印記。北中鎮定期組織黨員們集結于此,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觸摸銹跡斑斑的槍炮展品,聆聽“三年游擊戰”中“八人堅持一個鄉”的悲壯往事。在將軍山百花洞革命根據地,蜿蜒曲折的“紅色山道”留存著李先念等革命先輩的戰斗足跡,黨員們緊握登山杖、重走游擊小道,在模擬行軍中體悟“野菜充饑志愈堅”的革命信念。
“當指尖觸碰到烈士用過的煤油燈,才真正讀懂信仰的重量。”黨員干部陳焱軍的參觀感悟,道出了全體學員的心聲。這種“行走的黨課”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將理論教育嵌入歷史現場,讓紙上理論轉化為“槍炮聲中的敘事”,實現“一次參觀、終身烙印”的沉浸式教育效果。
紅色典籍悟廉心:在字里行間強黨性
“《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字字千鈞,為我們敲響了作風建設的警鐘。”在北中鎮“三紅”課堂上,年輕黨員汪俊的讀書分享引發熱烈討論。“三紅”課堂開設“紅色典籍精讀班”,將《論黨的自我革命》《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等理論書籍作為必修課,通過“領導領讀+分組研討+心得晾曬”模式,推動黨員在墨香中感悟“清廉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底色”。
紅色光影踐使命:在光影敘事中振黨風
“‘人死賬不能爛’,這種一諾千金的擔當,就是我們基層工作的鏡子!”觀看《高山下的花環》后,北中鎮黨委委員朱健元的發言引發全場共鳴。“三紅”黨課將紅色電影作為“流動教材”,精選《血戰湘江》《高山下的花環》等作品,建立“觀影前學歷史背景、觀影中記初心筆記、觀影后談落實舉措”機制,推動銀幕上的英雄精神轉化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行動。
從歷史場景到學習現場,從理論浸潤到實踐淬煉,北中鎮“三紅”課堂以“一月一主題”長效機制,在紅色沃土上培育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肩上有擔當”的先鋒隊伍。隨著“鑄魂—礪志—賦能”體系的深化,這堂行走的紅色黨課,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