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征程中,劉畈鄉關工委始終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為使命,深入挖掘本土紅色資源,構建“沉浸式+體驗式”紅色育人體系,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成長成才的精神根基。
紅色課堂“活”起來 薪火相傳潤童心
在劉家畈劉鄧大軍會議舊址,一群佩戴紅領巾的“紅領巾講解員”正聲情并茂地講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史詩。這是鄉關工委聯合學校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課”品牌項目。通過“崗前培訓+實踐講解”模式,關工委組織“五老”志愿者為孩子們輔導歷史知識、訓練演講技巧,讓紅色舊址成為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生動課堂。劉畈小學胡安潔在講解后感慨:“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我要像他們一樣勇敢堅強!”
關工委注重分層教育,針對小學生特點設計“紅色浸潤”活動:在“革命故事會”中,“五老”人員與孩子們圍坐共話崢嶸歲月;在“紅色手工坊”里,孩子們用黏土塑出沖鋒號角、用畫筆描繪軍民情深;通過“紅色家風傳承”親子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撰寫家書、訂立成長誓言,讓紅色教育融入家庭血脈。
青春舞臺“燃”起來 知行合一擔使命
中學課堂上,一場由關工委指導的“紅色青春劇場”正在上演。學生們自編自演情景劇《半袋米》,微短劇《首長教我做棉衣》等體現軍民魚水情。關工委聯合學校開發“紅色+”思政課程體系,邀請黨史專家、退伍軍人擔任輔導員,將思政課延伸為“理論研學+實踐體悟”的立體課堂。在“假如我是青年黨員”主題討論中,初中學生趙涵宇寫下:“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要做敢闖敢拼的‘后浪’!”
關工委創新打造“紅色實踐育人鏈”。組織青少年參與“重走紅軍路”野外拉練,在跋山涉水中磨礪意志;開展“鄉村振興小先鋒”行動,帶領學生走訪老黨員、調研紅色文旅,撰寫心得體會;舉辦“紅色創作小工坊”,設計黨史知識互動游戲,學做“紅軍包”讓紅色精神與技術賦能碰撞火花。
協同育人“實”起來 共繪成長同心圓
鄉關工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紅色育人共同體,成立“家校紅色教育聯盟”,開設家長課堂,培訓“紅色家教指導員”;聯合文旅部門開發“紅色研學地圖”,推出“革命文物會說話”體驗項目;攜手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強軍風采。今年以來,累計舉辦國防講座、老兵故事會等主題活動8場,覆蓋青少年500余人次。
“我們將繼續發揮‘五老’優勢,把紅色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未來,鄉關工委將深化“紅色育人導師制”,組建“銀發宣講團”進校園、進社區等創新舉措”劉畈鄉關工委主任表示。
如今,在劉畈鄉這片紅色熱土上,關工委播撒的信仰種子正茁壯成長。孩子們在烈士墓前莊嚴宣誓的身影、中學生為孤寡老人服務的暖心畫面、一群朝氣蓬勃的小學生頭戴鮮艷的紅領巾,化身為小小講解員”……一個個生動場景,譜寫著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動人樂章。在這里,紅色不僅是歷史的底色,更成為青春最鮮亮的注腳。(黃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