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西南部,有一座寧靜而溫暖的小城——安慶市太湖縣。這座小城,人口不過50多萬,卻以令人矚目的“好人”成績單,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好人之城” 。截至目前,太湖縣已涌現出6位“中國好人”、9位“安徽好人”和208位“安慶好人”。他們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小城的精神蒼穹,更化作太湖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向世人展示著這座小城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溫暖的道德力量。
凡人善舉,鑄就身邊的道德豐碑
太湖縣,坐落于大別山南麓,山水相依,風光旖旎。這里的山水不僅賦予了小城靈秀的氣質,更孕育了淳樸善良的民風。村莊錯落有致地依傍青山而建,鄰里間守望相助,這種源遠流長的互助精神,催生了獨特而蓬勃的“好人生態”,在這片土地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故事屢見不鮮:致力公益事業發展愛心團隊的基層干部、扎根山區為孩子們點亮知識燈塔的鄉村教師、“兩讓”宅基地給村里修路的普通農民,以及蜜月途中遇地震徒手救人的新婚夫婦……
在太湖縣熠熠生輝的“好人”名單中,有一位名叫吳義陽的郵遞員,二十幾年如一日,穿梭奔波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這條郵路,承載著他的青春與汗水,也連接著大山里村民與外界的希望。他走過的路程,已超過60萬公里,無論風雨烈日,還是寒冬酷暑,他從未有過一絲懈怠,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桐山鴻雁”,他的敬業奉獻精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山間小路,更贏得了村民們由衷的贊譽與尊敬,也讓他榮膺“中國好人”稱號。他的故事,是太湖縣淳樸民風最生動、最鮮活的注腳,也是凡人善舉鑄就道德豐碑的有力見證。
文化傳承,厚植好人成長的土壤
太湖縣,歷史的長河在這里緩緩流淌,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滋養“好人”成長的肥沃土壤。這里是禪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佛教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理念,如同古老而悠長的梵音,在這片土地上回響千年,深深植根于太湖人的心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善良、寬容、博愛的精神品格,讓“善”的種子在人們心底生根發芽。太湖縣還是黃梅戲的搖籃之一,黃梅戲以其婉轉悠揚的曲調、質樸真摯的情感,傳遞著人間溫情與道德力量,戲文中的忠孝節義、仁愛禮信,伴隨著黃梅戲的聲聲傳唱,早已融入太湖人的血脈,成為他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準則。人們在欣賞黃梅戲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接受著道德與文化的熏陶,讓善良與美德在藝術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在當地的祠堂里,莊嚴的族譜中,還有家風家訓里,也不乏對先輩善行義舉的記載,或是樂善好施,救濟鄰里;或是仗義疏財,助力家鄉建設。這些故事,在歲月的流轉中口口相傳,讓“善”的基因在家族的傳承中不斷延續、發揚光大。
文明創建,播撒崇德向善的種子
太湖縣在致力經濟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歇。自2008年起,太湖縣便啟動了“身邊好人”評選活動,通過群眾推薦、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每年評選出一批事跡突出的好人。這些好人,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年齡,他們或許是平凡的工人,或許是普通的農民,又或許是辛勤的教師,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質——善良與擔當,對于當選的好人,太湖縣給予隆重而熱烈的表彰,讓他們的善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可。
近年來,太湖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好人評選”活動,樹立了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讓好人不僅有榮譽,更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些“好人”的事跡通過媒體報道、宣講團傳播,從報紙、電視到新媒體,從線上到線下,一個個鮮活的好人形象走進了千家萬戶,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方式,放大向善力量,引導人們見賢思齊,使道德正能量得到了更好的傳遞。
此外,太湖縣還將道德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在和美鄉村建設的征程中,不僅注重環境的美化與改善,讓鄉村處處呈現出綠水青山的宜人景象,更注重鄉風文明的提升,持續開展文明村組、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和好家風家訓家規晾曬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充分發揮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陣地作用,邀請好人走進講堂,分享自己的故事與感悟,讓村民們在聆聽中汲取道德的力量;同時還建設了“好人大道”,將好人的事跡與照片展示在醒目位置,讓群眾在日常的生活中,能時刻看到榜樣的力量。從鄉鎮到村組,從街頭到巷尾,“學好人、做好人”成為社會風尚,“做好人、行善事”也成為太湖人民發自內心的自覺追求。
太湖的“好人”現象,并非偶然,而是文化、民風與制度共同寫就的答卷。在這片土地上,崇德向善的基因代代相傳,淳樸民風浸潤人心,道德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每一個“好人”故事,都是這座小城溫情密碼的生動詮釋。太湖的“好人”們,用平凡的行動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他們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溫暖了這座小城的每一個角落?;蛟S,這正是太湖成為“好人之城”的真正原因——在這里,善良是一種習慣,溫暖是一種力量。
在這片土地上,好人的故事還在繼續,崇德向善的精神也將代代相傳。太湖縣,這座好人之城,正以其獨特的溫情密碼,書寫著屬于它的時代篇章…… (記 者:劉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