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青行知”舞動青春志愿家鄉實踐團懷揣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帶著對非遺文化的敬仰,在西沖村為當地村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非遺文化展示與教學活動。此次活動以纏花、漆扇、漢服三大主題為核心,旨在加深村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激發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纏花:指尖藝術,綻放絢麗光彩
早晨八點,實踐團隊員來到西沖村黨群服務中心布置現場。在展示區,一件件色彩斑斕、精巧細致的纏花作品次第呈現,讓到場的村民目不暇接。這些作品以紙板和銅絲為骨架,用多色絲線層層纏繞而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彰顯著纏花藝術的獨特魅力。
“纏花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其中以湖北省英山縣的英山纏花最為有名,被列為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實踐團介紹道。不僅向村民們詳細講解纏花的歷史起源、日常用途及文化寓意,還演示了纏花的制作過程,先在紙板上勾勒出大致輪廓,再小心裁剪,挑選顏色合適的絲線,按一定的手法進行纏繞,最后將纏好的部分組合固定。一朵惟妙惟肖的桃花很快就制作完成,精美的外形引得在場的村民們連連稱贊。
在實踐團隊員的指導下,不少村民紛紛開始嘗試制作纏花飾品。從圖形設計到紙板剪裁,從掐絲纏繞到組合呈現,雖然手法略有生疏,但是他們專注認真的態度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卻令人動容。“纏花的操作看起來很復雜,但真正上手之后感覺還是挺容易的”,村民們紛紛表示感謝實踐團的教學。
漆扇:古韻今風,繪就清涼一夏
“漆扇以竹木為骨,以天然漆為筆,以水為媒,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既展現了傳統技藝的美,又傳遞了清涼雅致的理念。”在西沖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中,實踐團成員向現場的孩子們講解有關非遺漆扇的知識。
漆扇與歷史悠久的“大漆”技藝密不可分,“大漆”是一種天然樹脂涂料。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并熟練運用大漆技藝進行工藝美術品制造。漆扇將傳統扇文化與漂漆工藝相結合,在色彩的組合碰撞間賦予每把扇子全新的外觀和內蘊。
介紹完漆扇的歷史淵源和基本知識后,實踐團成員帶領孩子們一起制作漆扇,領略非遺文化之美。滴漆、調色、入扇、旋轉、上色,不多會兒,一把色彩絢麗、獨一無二的漆扇制作完畢。“哇!好漂亮!”獨特的色彩搭配讓扇子在兼具美感的同時又不失內涵,收獲了小朋友們的贊嘆和一致好評,他們有序排隊上臺,體驗漆扇制作。
一把把顏色各異、生動別致的漆扇在團隊成員和孩子們的手中輕輕搖曳,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卷。“這些都是寶貴的非遺文化,每一把漆扇都有它獨特的韻味。希望你們能喜歡,并傳承下去。”實踐團成員說道。
漢服:穿越千年,共赴古風之約
除了纏花和漆扇,漢服展示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近年來,漢服文化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喜愛漢服這一傳統服飾。為更好展示中華古典服飾文化,實踐團的女隊員們身著不同朝代的服裝,款款而行,通過生動優美的動作,展現各自所穿漢服的特點,為村民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實踐團成員們為這場漢服展示準備了很久,事先了解很多古代服裝知識,每一件漢服都經過精心挑選,既有漢代的莊重典雅、唐代的雍容華貴,也有宋代的清新脫俗、明代的華麗端莊,每套服裝都完美展現了各個朝代的服飾特色。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主要服飾有袍、襜褕、襦、裙等,而唐朝服飾則以開放性為主要追求,體現出從內向外散發的張力”,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為加深村民們的印象,同時更好傳播古典服飾文化,實踐團通過分析各個朝代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突出各朝代服飾的主要特點,深入剖析漢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激發參與人員的濃厚興趣。
“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漢服,沒想到今天能親眼看到這么美的服裝,還聽到了這么詳細的講解。”“這些姑娘們穿起漢服來,真是美得像畫中人一樣。”村民紛紛表示,今天的非遺漢服展示讓他們感受到了屬于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次非遺展示教學活動,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也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通過纏花、漆扇、漢服這些項目的展示與體驗,大家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實踐團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非遺之光在鄉村大地上熠熠生輝。(方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