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石鄉堅持黨建引領,把鄉村振興作為頭等大事,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理念,強化隊伍建設,發展特色產業,推動信用建設,促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打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組合拳”,助力鄉村振興“加速跑”。
厚植人才沃土 塑造鄉村振興“新動能”。開辟人才使用“新路子”。堅持一手抓“能人書記”培養,一手抓年輕干部選拔,選育發展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村“兩委”成員45名,平均年齡43.3歲,大專及以上學歷32名,女性14名。推行《大石鄉村干部積分制管理考核辦法》,實行村級干部“AB”崗,將產業發展設為A崗,村級事務設為B崗,使其成為發展能手和業務熟手。牽住人才培育“牛鼻子”。依托“書記項目”實施,形成常態化培訓機制,邀請農技專家開展基地專題培訓,重點圍繞瓜蔞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知識進行專題培訓,培育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業科技“土專家”。激活人才招引“能量源”。按要求實施鄉村振興“大學生回鄉工程”,公開選拔35歲以下、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共14名到村任職;積極實施“項目引才”計劃,吸引12名返鄉能人承包村集體瓜蔞基地1000余畝;整合資源,動員各方力量,認真推進“太商”返鄉創業,截至目前,共吸引5名“太商”返鄉創業,進一步帶動地方就業和經濟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 打造鄉村振興“新雁陣”。突出特色發展模式。將瓜蔞作為特色產業打造,全力構建一個產業平臺、一個示范基地、一個行業品牌。成立太湖縣大石鄉興九振興有限公司和瓜蔞產業聯合黨委,注冊“大石金蔞”商標,按照“村村建強,整鄉推進”目標,統籌管理與服務全鄉瓜蔞產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22年村均經營性收入114.4萬元,村均經營性收益90.5萬元。構建多元發展格局。穩步推進油茶經濟,優化品種種植,提升畝產產量,年產茶油可達1000噸。同步發展青梅、金銀花、獼猴桃等特色產業1300畝,水產養殖5000畝。積極盤活原輪窯廠閑置資源和原S246項目指揮部用地資源,打造新材料產業園和農產品產業園。優化生態發展服務。抓項目服務,成立大石鄉產業發展指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定期部署、調度產業發展工作。積極與省農科院對接合作,跟進技術服務。抓市場服務,搭建線上綜合電商平臺,利用抖音直播等形式銷售特色農產品,選送本土帶貨主播到義烏電商產業園學習。對接線下“832”平臺、九個挑夫、世紀華聯、安徽大市場等銷售渠道,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抓監管服務,抓好村級合作社財務和資產的監管,聘請第三方進行審計、清查,明確專人負責管理。
創新信用建設 營造鄉村振興“新風尚”。高位推進,夯實信用采集基礎。通過發揮“村級黨組織+黨支部(小組)+網格長(聯防長)”三級網格力量,選優配強88名采集員、284名評議員、98名審議員,共采集8229戶農戶、188個新型經營農業主體、9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高標評議,抓牢信用等級評定。通過“線上互評”“線下評議”兩種方式提高群眾參與度,“評議、審議、監督”三方隊伍提升評議精準度。共評定信用戶8229戶,占比100%,其中AAA信用戶357戶,AA信用戶2396戶,A信用戶2101戶;5個村被評定為信用村,占比55.56%。高質運用,豐富信用活動形式。進一步強化結果運用,推出黨建書吧、五老活動室、快遞驛站、健康小屋等“信用超市+應用場景”。通過“活動聯辦、服務聯抓、陣地聯建”等載體,為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村民幸福感注入新能量。(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