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走進彌陀這座具有標志性地標彌陀大橋“橋頭堡”的安樂村,耳聞目睹著這里發生的巨大蝶變,不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特色產業發展,不論是村容村貌所變,還是百姓民心所向,都在邁向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日益興旺和順。

基礎設施變暢了
安樂村地處彌陀鎮西北方向,整個狹長的村境沿著寬闊的彌陀河,分布在彌陀與毗鄰的牛鎮、百里相擁之間,南面與彌陀田家村交界,東北與牛鎮相鄰,西北與百里的吳畈村、松泉村相交。全村18個村民小組3500多人口、2665畝田地錯落有致于17.8平方公里之內,全長6.3公里的龍田主干路貫穿全村南北,宛如全村一條活力勃發的“大動脈”,時刻躍動在這塊業興人和的山村之地。
正因為安樂村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安樂與“橋”結下了不解之緣。進入安樂村,抑或穿行200多米長的彌陀大橋,就會真正體會到這座“橋頭堡”的安穩雄姿。2018年彌陀大橋接線工程順利完工,結束了村民出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過往歷史,廣大群眾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抑或沿著S246旁邊新建并于2019年正式通車的安樂大橋,見證著寬達的新橋與2018年洪水沖垮的老橋,歷經風雨洗禮的不易歲月,感受著安樂變化的前世今生;抑或沿著我縣山區建造的最美大橋——南陽大橋,過龍坪、田家,直通龍田公路,穿越安樂全境,來一次真正的安樂之旅,更是十分難得的選擇,定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尤其是2017年以來全村新建硬化道路26.78公里,基本實現了戶戶通,村組道路暢通的“交通網絡”已經基本形成,制約山村發展的交通瓶頸已徹底打通。

不僅如此,全村近幾年來還大力“興水利”、大做“水文章”,修建灌水渠千余米,整治當家塘25口,新建的安樂橋黃泥堰灌溉龍田200多畝,除險加固馬踏、太平兩個小二型水庫,新建龍安、太平兩處人飲工程,全部解決了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尤為老百姓點贊的就是今年投資1100多萬元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小平、葉龍、友安等13個村民小組群眾以及5100多畝農田直接受益。截至目前,項目區實施的當家塘治理、河溝清淤、河岸結擺、耕作道路與灌溉渠道整治、提水泵站建設等主體工程陸續完工,為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夯實了有效基礎。

同時,新建了安心書屋、龍安休閑廣場、村部中心文化廣場等一批休閑健身文化娛樂服務設施全面完善,農村用電保障全面升級,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不斷滿足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村容村貌變美了
今年,該村投入140多萬元集中建設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重點沿著1公里的葉向路而形成的雙面街進行延伸拓展,主攻“美化、綠化、凈化、硬化、亮化、文化”,力求把村部所在地打造成全村一顆亮麗的明珠。

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村里精心謀劃、科學規劃,大力宣傳動員,發動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三清四拆”中來,村兩委率先帶頭,分片包干,進組入戶耐心做好群眾的教育引導工作,充分調動了村民齊心協力參與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群眾主動拆除旱廁30多所、牛欄豬圈50多個、破舊余屋20多間,凡是這些與新時代發展不合拍、與新觀念認識不相符的老傳統、舊家當逐一消失,真正讓群眾的思想認識跟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時代節拍。

據村委負責人介紹,此次已完成中心區綠化面積300多平米,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新修常用農耕道路200多米,新修雨污分離的排污管道1500多米,新建一體化糞池一座。尤其是爭取相關項目投資260萬元,重點建設文化綜合服務中心,新建了老年活動中心、大禮堂、衛生室,新建了30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以及大舞臺、籃球場。


如今,漫步在嶄新的文化廣場,處處是眼前一亮、耳目一新,100多平米的文化墻營造了濃厚的山村文化氛圍,廣場旁邊那棵110年的古老香樟更加彰顯了這里悠久的人文情懷和淳樸的鄉野民風。還有每天絡繹不絕的村民在村部廣場和龍安橋文化廣場上盡情跳舞、嬉戲聊天、孩童玩耍,讓以往寂靜的山村更賦予了時代的動感和活躍的旋律,分享著生活的快樂;不論是干凈整潔的雙面街道,凡是大多農戶的庭前院落,映入眼簾的都是村民栽花植綠護綠的笑臉,都有人居環境幽雅的典型。 特色產業變強了
安樂村,顧名思義在2015年撤村并村之時,取的這個村名,實有吉祥之意。然而,實際上在此之前村民過得并不“安樂”,全村貧困發生率曾一度超過30%以上,村級產業發展空白、村級集體收入為零、雙基建設滯后、組織建設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務工,尤其是村級債務超過320萬元更是讓村兩委提“錢”色變,村兩委成員喪失信心甚至想過辭職不干。
有道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國家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2017年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到來,恰似一場“及時雨”,滋潤了安樂干群干涸已久的心田,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和溫暖的陽光。于是,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一起走遍安樂的田埂地頭,用腳步丈量出安樂村的發展藍圖,最終形成了“開發荒山荒田,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和“以點帶面,短中遠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規劃。

在短期產業方面,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經過認真考察,在依托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撐下,立定發展市場潛力看好的羊肚菌,新建鋼構大棚羊肚菌產業基地25畝,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成功種植;去年生產鮮菇6000余斤,實現產值20多萬元,帶動30多位村民務工增收,嘗到了特色產業發展的甜頭。 眼下,該村繼續鼓足干勁,組織村民整地、鋤草,支起了拱形鋼構,搭起了塑料大棚,種植羊肚菌近30畝,帶領村民繼續分享成功的喜悅。

有人說:“信心是黃金”。工作隊和村兩委在品味著羊肚菌的美味下,精氣神得到急速提升,主動出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級資源瞄準了“高山茶葉”的發展,宣傳國家優惠政策吸引本村優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2019年,曾長期在浙江安吉從事茶園管理工作的本村青年王焱東,帶著過硬的技術沉淀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應邀回村開啟了返鄉創業之路。目前,王焱東成立了萍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40多萬元,流轉家門口荒山荒田460畝,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種植黃茶、白茶、奶白茶,繁忙時節用工多達100余人,今年已經陸續進入采摘期,成為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領頭人”。 “這幾年,我村積極借勢大力發展了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產業。在項目選擇上,短期布局村級集體光伏電站擴容、林下養殖、菌菇種植;中期主推經果林、油茶、茶葉種植;長期借鑒貴州‘塘約模式’和省內農村‘三變改革’的試點經驗,選準一個點精準切入,做到以點引導、以點帶面,逐步形成規模、成就品牌,為做大做強村級產業不斷積蓄后勁。”該村總支書記李義先告訴記者。

“目前,全村還發展了近3000畝油茶,部分茶樹已經成熟掛果,逐漸有了收入;薄殼山核桃產業,已建成300余畝基地;蔬菜產業,建成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60余畝;林下養殖產業,每年上市生態土雞5000余只;300KW的光伏產業,每年可為村級集體帶來收入30余萬元,80%紅利分到了公益崗位的農戶;投資近500萬元的安樂村農副產品加工廠年內建成。2018年—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連年突破30萬元、40萬元、50萬元,今年可望實現60萬元,穩居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強村第一方陣。”

也正是在這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特色產業發展的強大攻勢下,安樂村緊緊結合家庭特色種養、安樂大橋復建、太平畈片區“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村級產業扶貧基地擴大、村級公益性崗位招工等諸多方面的牽動,讓有創業意愿的原有貧困戶順利創業,讓有就業意愿的原有貧困戶在家門口順利就業,讓無勞動能力和沒有創業意愿的村民通過土地入股保底分紅、量化集體資產到戶收益分配到戶等途徑,不斷增加收入來源,實現穩定收益。同時,還通過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等減輕原有貧困戶的家庭負擔,均確保了安樂村實現了2018年高質量出列貧困村、2019年所有貧困人口脫貧的工作目標,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

該村也由此逐步建成為貧困發生率為零、短近遠高中低立體特色產業興旺、村級集體年收入突破60萬元、村級債務徹底清零并實現盈余、黨組織建設連續先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全面改善的美麗新村,一舉扭轉了以往被動落后的局面。2021年5月份,安樂村榮獲“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被安徽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安樂村也快速步入了全省先進行列。 百姓民心變順了 這些年來,安樂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用恒心和耐心結出的累累產業碩果、干出的滿滿工作業績,摘掉了那頂一度貧困落后的“窮帽子”,拔掉了一度困擾百姓的“窮根子”,廣大老百姓無不看在眼里、無不暖在心中,全村群眾心齊了、氣順了,社會和諧了。

于是,村兩委乘勢而上,借勢而興,緊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深入開展群眾志愿者服務,動員廣大村民自覺參與到人居環境的大整治之中,積極清理庭院路邊垃圾,拆除門前亂搭亂建,評選了8戶“最美庭院”,起到了典型示范的引導作用,一股股文明新風吹遍安樂大地。

“現在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一有時間就在家里搞搞衛生,養養花、澆澆水,環境十分舒適,人過的也很舒服、開心。”該村新華組韓引娣靠勤勞賢惠的淳樸秉性,最近高興地評上了“最美庭院”。

不僅如此,全村“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庭”的評選也深入人心,龍安村村民王金嬋曾評為“安慶好人”,成為群眾善良慈愛的標桿;50多名生態護林員、聯防長、護路工長年累月默默奉獻在“為家鄉發展、為百姓服務”的公益崗位上;一批致富帶頭人、產業發展能人不斷涌現,茶葉種植大戶王焱東發展黃茶紅茶450多畝,養雞大戶徐嶺組徐興達年養小黃雞7000多只;養牛大戶許吉侯、許吉祥、王金華年養小黃牛都是均在30頭以上。一個學先進、趕先進的文化氛圍正在安樂村悄然興起,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思想認同正在安樂村逐漸形成。
尤其是該村的“名人效應”更如一股暖流時刻涌進群眾的心田,永續弘揚光大。柴紹良將軍心系國防建設,成為太湖人的驕傲;現年80多歲的合肥工業大學退休老師王能員,曾是解放初期我國第一批大學生,一生致力于科研工作,曾主持完成并獲得國家科技成果和省部級科研成果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在國家級一類二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科研學術論文60余篇,曾被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入《感動世界藝術人物》,并曾獲世界文藝家聯合會和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頒發的獎牌、獎品。
業興村旺橋頭堡,民心和順百姓歡。如今,這些令人自豪和驕傲的安樂人,時刻印記在安樂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此為“勇毅前行”的發展動力,鼓舞著父老鄉親精誠團結、務實開拓,在奮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光榮地書寫著幸福的未來!

與歲月相伴,與時間同行。經年日夜流淌不息的彌陀河,時刻與安樂相依,水環繞著村,山環抱著水,山水相連,薪火相傳,這里永遠是一片安居樂業的凈土。(記 者:劉 輝 張志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