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小上海”之稱的徐橋鎮,始建于清咸豐初年,臨泊湖,通長江,是我縣歷史悠久的商貿重鎮,文風興盛的人文圣地。站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徐橋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以“黨員+文化”促鄉村文化振興繁榮的目標,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不斷豐富新時代鄉村文明實踐載體,實現黨建創新發展與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與文化事業互促發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助推鄉村文化發展繁榮。
“改革開放盛橋鄉,古集迎來換靚裝。十里長龍騰秀氣,四方群賈散貽芳。新街復造無憂路,鄉村文明舞新風。人文圣地今又是,百年古鎮煥青春。”春夏之交,我們來到百年古鎮徐橋追尋春天的腳步。但見,在綠柳蔭濃,碧波薕動的東湖湖畔,成百上千男女老少聞歌起舞,幾名鶴發童顏的老者正吟詩作賦,感嘆橋鄉巨變。華燈初上的在徐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更是熱鬧非凡,一場以“學黨史、銘黨恩、跟黨走”為主題,黨員帶領群眾自排自演的徐橋鎮2021年慶“五一”文藝演出正在精彩上演。臺上表演者歌舞飛揚,臺下男女老少臉上都掛滿燦爛的笑靨。不少鄉親們拿起手機定格這些溫馨而快樂的場面,或分享朋友圈,或發給遠方的親人,以蔚籍他們那內心深處那份濃濃的鄉愁。
“近年來,徐橋鎮積極探索黨員引領群眾文化模式,各類民間文化組織在當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共建共享鄉風文明,更好的聚民心,筑同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徐橋鎮紀委書記劉寶平如是說。
平臺建起來 黨員帶起來
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如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徐橋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結合美麗鄉村、文旅融合等建設,不斷豐富鄉村文化平臺載體建設,提出了“黨員帶起來、群眾樂起來;活動搞起來、賽事辦起來;文化興起來、鄉村美起來”文明實踐品牌目標,積極引導村民們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也正是隨著橋鄉新時代文化新風的興起,激起了一大批鄉賢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激情,更是讓一些老黨員、老村干、老藝人煥發了青春。他們走村串巷,收集整理、編寫一些滿滿正能量的十番鑼鼓、黃梅小調等民俗文藝作品,被橋鄉群眾所喜聞樂見。
2018年,原創業村婦聯主席、共產黨員朱奇志退休了。她發揮自身特長,發起組建了徐橋鎮黃梅戲戲迷協會,不僅手把手教姐妹們學唱黃梅戲,還發動村里組建了廣場舞隊,姐妹們積極參與各類文藝活動,鍛煉了身體,愉悅了身心。“(現在)村里打牌的人也少了,娛樂的人多了,這些活動給大家帶來愉悅的生活,讓我也體現了一種自己的價值。”朱奇志深有感觸地說。
創業村43歲的村民孟陽梅曾因體弱多病,害怕與外人說話。朱奇志耐心動員她練習廣場舞、學唱黃梅戲。久而久之,她不僅身體硬朗起來,性格也變得逐漸開朗起來,還積極參與公益志愿服務。孟陽梅感激地說:“我以前身體不好,這幾年,朱姐帶著我唱歌跳舞、唱戲,娛樂活動多了,身體也好了,心情也好了。”
村村辦“春晚” 全鎮大和唱
黨員李的堂是省市縣“五好文明家庭”、“最美農家”,被聘為南莊村“文化協管員”。他常年奔走在組組戶戶,一邊協助村里繪制美麗鄉村文化墻畫、書寫村規民約等,一方面積極發動村民組建起了老中青少結合的籃球、鑼鼓、曲藝、舞蹈、演奏等六支文體隊伍,經常代表村參加縣、鎮各類文藝活動,為村里爭得了榮譽,村民們自豪感滿滿。李的堂也因此被評為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李的堂說:“每每看到他們代表南莊村,到鎮里或縣里去參加活動,或者比賽,獲得榮譽后,我內心里感到非常的高興,特別開心、特別自豪。”
近年來,徐橋鎮堅持多措并舉,積極培育和壯大民間文化組織、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活動機制、培訓文化工作者隊伍,十番鑼鼓隊、歌迷會、詩詞學會,各類民間文化組織在當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形成了“一村有一品、村村有特色;村里辦活動、老少齊上陣;村村大協作,全鎮大和唱”的鄉村文化活動新格局 。
橋西村的孟美枝非常熱愛舞蹈,在最繁華的新街245號開了一家“美美童裝店”,邀集一班姐妹組建了橋鄉舞蹈隊。平時白天一邊開店,一邊在店里練舞,晚上帶著姐妹們在大廣場上排節目、學新舞、走隊形。唱歌、跳舞,趕場參加縣、鎮、村文藝匯演已經成為姐妹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自然要耽誤不少生意,但是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她先后排演了廣場舞《愛我中華》、《看山看水看中國》等近20個節目,其中參加縣“民星進城”獲一致好評。去年底,她被評為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孟美枝邊跳邊說:“我老公也是黨員,非常支持我們,舞蹈隊要是到處去演出,我老公就替我們跑前跑后,開車接送。現在準備讓他跟著我們一道排練。”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為鄰里間加強交流、增進友誼的重要媒介,平時誰家遇到什么事,就互相開導、互相幫助。躍之魅力舞蹈隊隊長、入黨積極分子王彩迪對此深有感觸:“我們隊伍發展到現在,有100多人,為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需求,所以我們從網上下載各種舞蹈,來滿足大家的需要。”
活動接地氣 和諧惠風暢
現如今,在徐橋,群眾性文化生活精彩紛呈,活躍在橋鄉街道、村組的各種接地氣的群眾性文藝隊伍成為鄉村文明的亮麗風景,引領群眾自導自演自娛自樂,將愛黨愛國、孝老愛親、致富興業、文明鄰里等內容融入一道道充滿泥土芬芳的文藝節目中,不斷滿足著群眾文化需求,讓群眾在家門口暢享“文化盛宴”,已然成為讓鄉親們身有所棲、心有所寄的文化鄉愁,烙進了橋鄉人的心靈田園,滋潤著古鎮橋鄉鄉風文明新時代。
湖濱路坐落在美麗的東湖,是連接太湖、望江的交通要道,承載著古鎮橋鄉群眾觀光休閑娛樂等許多美好的期待。為了拴心留人,讓老人、孩子們有個游玩娛樂的地方,又能改善、美化環境,凝聚人氣,鎮黨委政府經過數年久久為功,把這里真正打造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化樂園。百余米長的文化長廊,宛若一個大磁場,牽絆住了男女老少的腳步,仿佛讓大家進入了快樂的時光隧道。市民劉加明告訴記者:“這些廣場建得越來越好,居民們有空余時間就到廣場來跳跳舞,唱唱歌,散散步,都感覺很好,就明顯的感覺到,徐橋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居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
文化興則國運昌、百業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僅充盈了群眾的精神世界,也為村干部、黨員提供了服務群眾和宣傳引導群眾的好平臺,凝聚了民心,吸引更多群眾共建、共創、共享鄉風文明,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豐內涵,更好地聚民心、筑同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橋東村預備黨員袁小霞樂呵呵地說:“自從湖濱廣場建立以來,我們姐妹們有了一個好的娛樂場所。政府經常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文藝活動,讓湖濱路上的人氣越來越旺,在這湖濱路上做生意的商家,也得到了真正的好處和實惠。大家也非常自覺,把店門口的衛生打掃得工工整整,共同維護這來之不易的環境,文明經商,做一個高素質的商人。”(融媒記者 陳振偉 蘇勇 通訊員 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