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屋內,從水泥地面到木床,再到木柜,全身癱瘓躺坐在輪椅上的妻子身邊一塵不染。位于大別山腳下太湖縣牛鎮鎮龍灣村徐沖組,簡陋卻收拾的井井有條的聶生落家一覽無遺地展現在筆者的眼前。
“對病妻不嫌棄、對孩子不拋棄、對生活不放棄,‘三個不棄’可以概括老聶的一生。”熟悉聶生落的人紛紛稱贊說,瘦弱的聶生落從妻子患病到癱瘓的36年來,一直精心照顧妻子,還拉扯大3個孩子,同時還把小兒子培養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正是這“三不棄”,引出了聶生落一段關于他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
對妻子不嫌棄,36年的任勞任怨他照顧癱瘓病妻無微不至
1980年,聶生落與同村姑娘趙艮梅結婚了,那時的妻子身體還是健康的,她性情溫柔賢淑,家里家外忙不停,小家庭沉浸在幸福之中。 然而,好景不長,一場不幸降臨這個家庭。1983年,在妻子生下小兒子之后,因患慢性精神病,持續尋醫治療無效后,終究愈演愈烈,從閉門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到最終喪失自理能力完全癱瘓在床。
噩耗,猶如晴天霹靂,將聶生落打懵了,看著襁褓里的兒子和兩個不滿3歲的女兒,他不知道今后的路應該怎么走下去,唯獨能做的就是花光積蓄,借錢帶著妻子四處求醫問藥。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可聶生落卻是“病妻床前見真情。”在36年的每個日夜里,他沒有停止過對妻子的服侍,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天都要為她喂茶喂飯,接屎倒尿,擦洗身子,雖然妻子毫無任何反應。
生活的拮據讓聶生落不得不每天早出晚歸,插田、養豬、還在附近找點小工做做,拼命勞作只為養家糊口,但每天回家的他還要拖著疲憊身子不厭其煩地為妻翻身、擦洗、更衣,按摩其萎縮的肌膚及手足關節,只祈盼妻子能夠好好活下去。
對孩子不拋棄,36年含辛茹苦他拉扯孩子茁壯成長
生活的極度困難不能打消一顆慈父的心,養育3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對已經這樣的家庭來說可謂困難重重,但聶生落咬緊牙關、頂住壓力也要把孩子拉扯大。
家里太窮,聶生落每天要在照顧病妻、養家糊口中來回奔波,休息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放棄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
那段日子,他忙得焦頭爛額。親戚朋友勸他:“你們夫妻倆都這樣了,怎么照看孩子?不如送人吧!”聽到這樣的話,聶生落總是斷然拒絕。
隨著時間的推移,3個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了解父親的辛勞和不易,自小就非常懂事,對父母特別孝順,主動來分擔家里的各種事情。大女兒和二女兒更是主動減輕家庭負擔,犧牲自己的學業,分別在19歲和17歲那年出去打工,只為讓弟弟學習道路走的更遠,對懂事的兩個女兒,聶生落只能背后抹著眼淚。聶生落的小兒子也不負全家的希望,順利考上大學,并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高中教師,成了全家人的驕傲。
對生活不放棄,36年的風雨兼程撐起一個家
“上帝是公平的,他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我打開一扇窗。”這些年來,聶生落平面對生活的艱辛,心情已經變得平靜。
這30多年來,他承受著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照顧癱瘓妻子,辛苦撫育兒女,用善良和樸實詮釋了不離不棄的人間大愛,用堅韌和汗水獨自撐起一個完整的家。
聶生落自從妻子患病后36年內沒出過遠門,眼看著別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他卻不能離家半步。從來不指望別人的救濟,他用雙手的勞動,一點一滴的掙來全家人的生活開支。
從最初幾間簡陋的石頭瓦房,到現在的水泥樓房,變得是生活水平的提升,不變的是一直以來勤勞和樂觀,砍材、擔水、種地、做飯、照顧妻子,這就是聶生落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歲月易老,彈指間36年已過,對病妻不嫌棄、對孩子不拋棄,對生活不放棄,聶生落用這“三不棄”,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生活的堅強,傳遞善良與真誠,彰顯人間大愛。